購入價2500元的海報框面板被颱風強勢地從牆上拔了下來,重重摔落在地上,只留背板在牆壁上。


將壓克力專用接著劑沿著裂縫塗抹,接合後並重壓固定
待膠乾後再掛回牆上
雖然裂痕跟破鏡一樣難以重圓,但教務處同仁通報災損後,能維修的就想辦法解決問題。

會掉下來必有原因,原來是有支固定螺釘自塑膠釘套脫離
處理方式也是四角皆掛上後再鎖固,單人作業即可
玩具內或多或少都有蘊含一些科學原理,不論是簡單還是複雜,都是最愛,因為從中可以找到以往的童年,也可以藉此滿足自己的追求知識的渴望。為自己的知識建構、演講心得、活動歷程等留下印記,也幫兩個小朋友留下一些生活紀錄,也讓他們也暢遊在科學之中。
購入價2500元的海報框面板被颱風強勢地從牆上拔了下來,重重摔落在地上,只留背板在牆壁上。


雖然裂痕跟破鏡一樣難以重圓,但教務處同仁通報災損後,能維修的就想辦法解決問題。

1963年上市的熔岩燈(Lava Lamp)又稱為蠟燈、水母燈,源於容器內形狀不固定且緩慢流動的蠟滴,也讓人容易聯想到流動緩慢的炙熱岩漿。技術含量低的它有多種形狀、尺寸和顏色,像是傳統的油燈、管狀、錐狀,也能附加香薰的效果。
唐吉軻德裡面的低價熔岩燈,另外也有亮片款(2015年2月拍攝)
可以看到使用久了之後,模糊的液體已大大影響觀賞效果
不過其中的物理原理卻非常簡單,由附有電源線的金屬底座、加熱用大功率燈泡和耐熱的密封玻璃容器、透明液體(有複合添加物的水溶液)、染色過的蠟所組成。
室溫時,固態蠟的密度稍高於透明液體,因此沉降在玻璃容器底部,然而通電一段時間後,底座內的燈泡加熱了玻璃,玻璃再將熱量傳遞給蠟,讓固態蠟轉變成液態蠟,受熱體積膨脹使得密度又稍低於透明液體,因而向上浮起、斷裂。
液態蠟在上移的過程中遠離熱源,再度緩慢冷卻而使密度變大,向下沉降。回到底部後又獲得熱量挹注,升降過程週而復始,也因流體的形狀變化而有不同的迷幻光影。
底座必定貼有使用時請勿觸摸的貼紙,提醒觀察者不要被燙到,因為用來加熱的大功率燈泡除了供給玻璃、透明液體、蠟熱能以外,也會無差別地將熱能傳給底座,使其溫度高於室溫。因此底座下方通常有黏貼一層軟墊,將底座和置放處隔開,以免高溫破壞了桌面塗料或在表面留下印記。

2025年初收到精準預測的獎品(和前一張照片相隔10年)
可在熱的傳導單元介紹,是小熊貓教具的療癒商品
從開啟電源、燈泡預熱到讓蠟浮起的過程,大約要40分鐘至1小時。它並沒有壞掉或失能,而是要有耐心地等待蠟受熱熔化,形成流體才能發揮效果,所以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等它表演吧,不用急,也不需要匆匆忙忙地就斷定它不行。
原本只是想要換臉盆下方的橫桿,無奈鏽蝕卡住,使用鯉魚鉗旋轉時,萬萬沒想到,連直管一併扳斷,還留一段在落水孔中。

電詢學校顧問(甲種電匠)協助,他也爽快地應允,在工作繁忙的時候,犧牲中午休息時間,蒞臨事發現場一對一指導,由他口述工序來讓我實作,快速完工(原來家裡只缺一支水管鉗)。

除了英勇救火員以外,小時候在同學家也玩過棒球遊戲盤,當時的玩具設計雖然簡單,但在當時一切簡單的年代裡,心中揣著對方接下來要投的球路,仍足以讓小孩興奮、著迷許久。時隔多年之後,看到這組遊戲盤仍能想起以前的單純時光。
小而精緻的它,除了自動收回鋼珠,還有投球、打擊、跑壘、計分顯示等功能
揮棒會用到三壘側外面的長桿,原理是彈簧與簡單機械(輪軸、齒輪和槓桿)
其實觀察擊球之後落點分布,只要能打擊出去,大部分是可以推進壘包甚至得分的(中間是全壘打、左右兩側有一壘打、二壘打、三壘打、出局及界外球),除了中間須飛越過投手丘,才能到達的後方全壘打得分區之外,有高達5分之3的機會是安打。當然,前提是揮棒時能確實打到。
守備方可以投出簡單的外角球、內角球或正中直球來對決
進攻方須猜測球路,決定是否出棒揮擊
進攻方揮棒之後的結果,大致上分為揮棒落空、打擊出去形成安打或出局(投手前滾地球、外野接殺出局、界外飛球、三振)等等。一壘側外面有好球、壞球及出局數的計數轉盤,當然也是人工操作。
最後要注意的是,棒球盤得放在沒有坡度且平坦的地方使用,不然會造成特定的條件,對守備或是進攻單方面有利。過程中的專注、反應和策略使用不同於數位遊戲,完全由真實世界的物理法則決定結果,而且可以和真人現場互動,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在唐吉軻德裡可以找到一區專賣擺飾的區域,大致上可分為不插電純擺飾與需要用電的兩大類別。需要用電的話,又可以分為使用電池(直流電源)與外接變壓器(降壓穩流),用在內部所附加的電器(可能是光源、水泵或電熱絲等),看功能與造型所需而定。
但這些以水為活動空間的擺飾有著共同的缺點,在未完全密封的環境中,無法避免的散逸將使得水量越來越少,可活動的空間也將受限,從右上方的照片不難看出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容器外的物質也有機會進入到水中,使水混濁,甚至增加黏度。
迷你水族箱裡的海天使、小丑魚、水母以夢幻般的動作自由游動著
質地輕巧的塑膠動物製品的密度大致上與水相同,易於隨波逐流
它不適合放在櫥櫃中,散逸的水氣會沾附在同空間裡其他物體的表面,造成發霉或黃斑。壽命即將終了時,應該也不會想要刻意為它續命。剛開始時,可能會很吸睛,常引人駐足觀賞,不過久了便習慣它的存在,而忽略它潛在的變化,像極了愛情。
104年的照片呈現出吶喊、摩艾和小豬這3種不同的款式,共同的地方就是使用按壓的方式,讓尖叫玩具發出聲音,與大家熟悉的尖叫雞是使用相同的發聲原理。
聲音的產生是來自物體的快速振動,當捏住矽膠(或塑膠)材質的外型時,空氣沿著狹窄的管道被迫向外壓出,高速氣流通過簧片(薄膜)時引起其快速振動,進而發出高頻聲響並在空腔內共鳴,形成尖叫或嘈雜的叫聲。
簧片(薄膜)的材質、張力、位置、形狀、大小及厚薄,和氣流速度以及共振腔的形狀和大小,皆是影響振動的頻率和幅度的因素。所以在設計給不同外觀的尖叫玩具時,就要搭配不同的變因。像是摩艾搭配低沉的聲音,就會有厚重的感覺,吶喊的人配上高亢尖銳的叫聲,就能顯現其聲音效果。
它基本上就是一個彈珠檯,只不過在面板上印上人物、籃球以及籃網,將彈珠替換成硬幣,便成為一種類似投籃的簡易玩具。
玩法很簡單,先把硬幣從投幣口放進去,拉動板機後釋放,推板就能推動硬幣,使其沿著軌道向上運動。力道適中的話,硬幣就會進入籃網,掉進後方的儲物空間,也就是存到錢。若拉板機的力道不足,硬幣則會從底端出口掉出來,也就是沒有存到錢。
一體成形的(藍色)板機和推板,先儲存位能再釋放成動能
和存錢筒一樣,一定會有個(白色)圓形的取幣孔,方便日後取出
拉動板機的同時,也拉動內部的彈簧使其伸長(形變)而具有彈性位能,拉得越長所具有的彈性位能越多。釋放板機後,彈簧欲恢復成原狀,使得推板同步被拉回,釋出的彈性位能變換成推板的動能,也連帶使靠在推板上的硬幣一起運動。
推板的移動有其限制,因此硬幣在脫離推板後,依其具有的動能及慣性繼續向上運動,不過接著會沿著更上方的圓弧狀溝槽而改變運動軌跡。當硬幣動能足以走完上方的半圓形軌跡時,就能進入籃網。若是動能不足,硬幣就會中途掉落,只好再來一次。
之前看到洗澡小鴨裡面都是黴菌的新聞,而且浴室比較潮濕,即使洗澡玩具使用後把水都擠掉,也難保不會孳生黴菌,畢竟不太能完全清除水分,清潔內部再風乾也要花很久很久的時間,實在是麻煩又不環保。
像無法拆卸的軟質可按壓、加上有小洞的塑膠,雖然可以浮著、噴水,但內部幾乎不會乾,而且洗不到裡面的髒汙。就算用漂白水清潔,也是過一段時間就會變質、得丟掉的塑膠垃圾。像這類型的玩具重複用在洗澡時,等於是跟黴菌洗鴛鴦浴,實在不應該挑戰這麼危險的玩法。
若洗澡玩具是能拆開晾乾、比較好清洗的,就「比較不會」發霉,還可視耐高溫程度選擇消毒鍋或熱水消毒。不過與其這麼麻煩,水杯、水桶、水瓢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使用平常看到報廢的旋轉椅時(因為下方的鐵件脫銲了),就撿回來儲放的現成木質椅面,並搭配山毛櫸短木條,以太棒膠、F50釘固著,等分周邊成為座腳,完成矮圓座。下方的空間可以用來放置沒什麼機會響起的網路電話。
滾珠及圓盤也是旋轉文具盒所遺留的零件,螺絲釘是用來將圓盤定位及調整圓盤與底座的間距,這兩項加在圓座上方形成放置電話的轉盤。由於電話話筒被拉扯時,主機會移動或掉落,所以使用奈米網格雙面膠帶(魔撕水洗萬用貼-2.0超黏)固定。
就這樣,360度無死角,任何方向都可以接聽的「電話轉轉盤」就完成了,想法由來已久,但就需要一股衝勁動起來,希望對辦公室工作夥伴有所幫助,來電不漏接。
之前介紹過幾款聲音的樂器,聲音不外乎起因於振動,再考量振幅、頻率與波形的差異,利用共振腔的反射疊加來增幅,讓聲音被放大且增加層次。樂器發聲的振動原因包括擊打、撥弄與氣流擾動,亦因材質不同,而能產生不同的特色。
蛙類的鳴叫聲不只是呱呱、嘓嘓,而是多樣性的啾啾、苟苟、嗶嗶
都什麼年代了,生物還是隨著環境演變著
細長且質硬的彈簧晃動的聲音透過紙筒共振腔放大後,發出轟隆隆的雷聲
可將紙筒換成金屬材質,反射較多的能量
由粗繩將木片串接起來的蛇型木響板,透過搖晃讓身形彎曲
也因為木片的彼此撞擊,讓響板發出連續且有節奏的聲響
挑選以下三項能作為襯飾背景的節奏樂器,這些是到深坑老街看到的發聲商品,純欣賞而沒有購買,也是因為課堂中的演示物品其實不用太多,經過設計後能精確地與教材內容連結,而不致淪於放煙火或軍火(收集品)展示。
可以從照片中看到早期的慣性陀螺設計是使用滾珠開關,而且還使用到兩個,而三個電池和LED燈則是平均分開在電路板的各個角落,靠著電路板上的簡單串聯電路,將所有電路元件串接在一起。
陀螺旋轉時,靠的是鋼珠慣性移至兩端,進而導通電路使LED發光
轉速降低時,鋼珠脫離接點,造成斷路使LED熄滅
摩擦陀螺底部的矽膠,與地面之間的反作用力讓軸承轉了起來,帶動陀螺內的金屬配重盤。由於金屬配重亦有慣性,一旦動了起來,也意味著它不容易停下來。而軸承的頂端也配置一顆鋼珠,使得金屬配重盤能在摩擦力減小的情況下持久轉動。
這樣的配置和用料可說是誠意十足,完全對得起售價
只要電池不漏液,內部基本上是很難壞掉的
然而,後續的版本是採用Costdown的觀念來設計生產,換成某種固體作為配重,而且還挖個電池艙,讓電池集中且隱沒在電路板下,與金屬配重盤重量有差異,慣性當然也不同。兩個滾珠開關換成了一個震動開關,電路導通的方式雖然大同小異,但施力力道與LED發光持續時間的差異還是感受得出來。
震動開關同樣是靠慣性,讓導電彈簧接觸位於中央的金屬導電腳而導通
因此真正用於接觸的導電彈簧是在密集端,但也是靠彈性恢復力斷開
兩種版本的慣性陀螺售價相同,但內部用料卻處處不一樣,一個地方不同就會引發一些效能差異,多個地方不同所造成一連貫且加乘後的差異便會很明確地顯現出來,最終反映在陀螺旋轉與LED發光的續航力上,這都是設計製造考量的面向,選購時得要睜大眼睛。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5樓有處個性刻印體驗區,可以體驗輸入指令,經由電腦程式轉譯,再透過電腦數值控制(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控制機器加工,簡稱CNC。根據程式及參數,能將材料(木頭、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都可以在不同的切削工具中使用)在無外在干預的情形中完成製造。
利用電腦輸入圖案或圖形由雕刻機輸出的電腦刻印機(就是印章雕刻機),具有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的特性,主要包含電腦主機、刻印軟體程式,以及雕刻機等三部分。刻印軟體安裝於電腦内,與微步進或伺服驅動控制器機具連線操作。刻印時藉由電腦介面輸入所需圖案或字體(印章大小),雕刻機收到程式要求後,開始進行刻印動作,具有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的特性。
凸刻與凹刻科學小常識
凹刻的字是凹形狀,凸刻的字是凸起形狀,他們都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上的的立體線條。凹刻與凸刻都是我國傳統刻字的兩種基本刻製方法。
凸刻底部肌理的刀痕是沖破傳統刻字的一個新的發展,是現代刻字的一個質的飛躍,從它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文學、美術、雕塑、造型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集結,感受到其內涵的審美複合的光輝。
現在刻字對於凹刻線條凹鑿和對凸刻底部肌理的處理,都展示了刀與刀之間語言的溝通,以刀代筆,把一刀一刀痕跡與木質結構紋理的質感,一目了然體現在作品中。
手邊有大型和中型的伽利略溫度計,20年前的大型購入價為1500元,15年前購入中型則花了299元。雖然它是結合科學與工藝的精緻玻璃裝飾品,然而它真的不具實用性,真的是以「觀賞用藝品擺設」為主,對於溫度變化的敏銳度也不高,真正可以使用成品來探究的次數和機會真的不多,大部分時間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美麗的事物人人皆愛,儘管只是擺著,還是賞心悅目
不論尺寸為何,圓柱型玻璃管上端均為收合的尖端,而管內的透明玻璃浮球,則分別裝著不同密度的液體,每個浮球的下方掛著刻有溫度的銘牌。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浮球會依序上下浮沉,如果室溫較銘牌上所刻的溫度低,浮球就會浮起,並升至玻璃管的上部。每個浮球都可視為不同密度的物體,因此調整浮球內所盛裝的液體量後封裝,便成為一項艱難的技術挑戰。
集合眾人之力,將熱能傳導給玻璃,再傳入給管內的液體
使它產生體積變化,進而改變密度
當室溫改變時,透明液體的密度會隨之改變,使得懸浮著的浮球上下移動,直到與周圍的透明液體密度相等。密度最小的浮球在最上方,最大的在最下方,玻璃管的直徑也看得出設計巧思,須小於2倍浮球直徑,才不致讓浮球交換彼此的上下位置。讀取溫度時,則要看懸浮在上部最底端的那一個浮球銘牌哦!
安全防護措施加上簡介與科學原理說明,就是教務處的科學玩具柑仔店
走過、路過,肯定不會錯過
由於大型溫度計的垂直高度約50公分,一旦倒了、玻璃管碎裂就毀了,裡面的液體特別難聞,如果你聞過石蠟,應該很難忘記。所以我為它做了一個複合底座,取用了生生用平板的iPad包裝盒,再與不知道為何尺寸就那麼剛剛好的地漏芯紙盒搭配,一左一右就能將溫度計夾緊,盒外再加上奈米膠帶,就不容易被移動,甚至翻倒。
學生手握溫度計並直接觀察玻璃浮球的移動
也許她會忘記浮力原理,但不會忘記曾經觸摸過的科學
既然有浮有沉,就跟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脫離不了關係,學生也能將它跟正在學習的理化單元連結起來,讓知識不再是孤單的島嶼,而是可以跟著科學奧秘漂浮在其中,在知識的海洋中到處遷移。

吹玻璃笛的姑娘,喜多川歌麿
1792-1793
(圖片來源:https://www.bnctrans.com/blog/2020/03/11/日文翻譯-x-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繪世界/)
圖中身著新潮圖樣和服、追趕流行的少女吹著的玻璃笛,是當時的舶來品。玻璃笛並非像吹玻璃一樣呈現完整的空心球體,而是底部有層平整的薄玻璃,使得它可以站立擺放,也就能在本體上點綴些許有色玻璃或塗料。
吹玻璃笛的正確方法當然是吹,不是吸,過程中必須憋氣在嘴裡,不能洩氣,直到有聲音為止。當然,玻璃笛的重點仍是在薄玻璃受到作用力變形而發出聲響,而變形的原因來自於吹氣使笛內壓力變大,薄玻璃向外膨脹。待第一種聲響出現後,嘴唇稍微放鬆讓氣體洩出,笛內壓力變小則使薄玻璃縮回原處,則會出現第二種聲響。因此它不會產生連續的聲響,而是有間隔的聲音。
注意哦!
1、不要吸氣。(想想看為什麼?)
2、不要咬玻璃管。(你是血肉之軀,而且沒有大鋼牙)
3、手不要觸摸玻璃笛底部的薄玻璃。(破了,就只能丟了)
聲音的產生是由快速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氣體、液體或固體)傳遞並能被聽覺器官所感知的現象。薄玻璃的振動,讓氣體分子的振動方向與生波的前進方向相同,屬於縱波。吹著玻璃笛,聽著不是很熟悉的聲音,有沒有回到古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