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fle球至今已經有55年的歷史,它的設計目的之一,就是用來「讓打者瞭解變化的球路如何打擊」的練習。
1953年,住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的慕蘭尼(David N. Mullany)在某天下班後,看到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和幾個小朋友用高爾夫球和掃把,假裝在投棒球球路中難度最高的曲球。
Wiffle球的由來跟許多經典的設計作品一樣,都是原創者在無意間觀察到某種現象,進而啟發他們的靈感。因此他就想到,如果能夠設計出一種上下兩個半球體不等重的球,就可以使球體旋轉時產生不同方向的變化,進而投出曲球。
他一開始拿了幾個球形塑膠盒做實驗,把球體上半部裁切掉一部分,減輕上半部的重量,不僅證明了自己的推論,還發現風洞切口的形狀也會對球路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當時的小朋友戲稱揮棒落空的打者為「Whiff」,因此慕蘭尼便將自已的發明取名為Wiffle球。
Wiffle球的設計強調投球的技巧,而不強調投手的臂力或體重,是被設計來取代棒球,stickball以及壘球的,因此深受小朋友的歡迎。由於球的材質是塑膠,安全性或娛樂性相對提高許多,除了打到身體不會疼痛瘀青,而且被打擊出去的球也不致於打破玻璃或傷到人。再加上質地輕,可以在家後院或是在安全的街道上玩,而且也可以當做一項很好的室內運動,所以也受到大人們的歡迎。
專門設計來打擊Wiffle球的棒子的材質是有彈性的塑膠,輕巧而且無法打到很遠的距離。但事實上,任何棒子都可以拿來玩,甚至連國中生常用來當做球棒的掃把柄都可以。不過還是建議使用塑膠棒,因為這樣才能延長球的壽命。
他一開始拿了幾個球形塑膠盒做實驗,把球體上半部裁切掉一部分,減輕上半部的重量,不僅證明了自己的推論,還發現風洞切口的形狀也會對球路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當時的小朋友戲稱揮棒落空的打者為「Whiff」,因此慕蘭尼便將自已的發明取名為Wiffle球。
Wiffle球的設計強調投球的技巧,而不強調投手的臂力或體重,是被設計來取代棒球,stickball以及壘球的,因此深受小朋友的歡迎。由於球的材質是塑膠,安全性或娛樂性相對提高許多,除了打到身體不會疼痛瘀青,而且被打擊出去的球也不致於打破玻璃或傷到人。再加上質地輕,可以在家後院或是在安全的街道上玩,而且也可以當做一項很好的室內運動,所以也受到大人們的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