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5日

科學玩具-聲學-木蛙


不過手邊的這一隻木蛙,可是四、五年前就在網拍上買到的,當時的價錢不算便宜,一隻動輒近百元。其中的發聲原理就是物體快速的振動,而這種細微的固體振動肉眼並不容易觀察得到。

不過沒關係,既然看不見,就用聽的。在嘴巴內鑿出一個共振腔,讓聲波在共振腔裡反覆反射、疊加相長,便可以將聲音放大,放大的效果可以讓方圓百尺之內都聽得到。就像一把屬於弦樂器的吉他、小提琴甚至是二胡,如果光只有弦而沒有共鳴箱,那麼恐怕只有演奏者身邊的人才聽得到,打擊樂器也是如此。
最原先的木蛙造型就像這樣,可以看到原本木頭的紋路及色澤

共振腔的大小影響了聲音疊加後的效果,也就是大小木蛙的叫聲是不相同的,就像大木魚聲音渾厚,小木魚聲音清亮,宗教禪修場合不同就要使用不同的木魚敲擊出不同的單音。木蛙也是,只不過它不是用敲的,而是用刮的(常常刮痧,不叫也難)。

背上的紋路代表可以刮的部份,而嘴巴含著的那跟小木棒就是用來刮的工具。刮的時候是由尾端的小突起一路向頭背部的大突起刮過去。刮的過程中,木棒與背紋反覆的接觸、分開,讓聲音反覆地出現,至於會聽見「呱呱呱」或「嘓嘓嘓」,就要看是青蛙還是牛蛙了。
這兩隻木蛙其實是很大的,跟人頭差不多,曾經在大賣場的「泰國週」中出現過
造型及紋路跟上一張照片中的小青蛙如出一輒,但聲音渾厚得多

在新學期開學前,攪局的颱風讓台灣放了一天颱風假,也讓我看到新聞報導中出現的這個攤位,蛙類的造型在其他通路上早已出現過,所以不算稀奇。比較令我好奇的是大豬公的聲音,雖然沒聽到,但我想音品(音色)是跟木頭材質、共振腔的大小與形狀有關,跟外觀造型應該沒有多大的關係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