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生活科學-運動學-墾丁觀浪

20131月到3月間,舊版部落格停止發文,搬新家的同時也利用一點時間到處走走,這段休息的時間跑去了天涯,也去過海角,放下手邊的工作、文章,停下心中紊亂了一段時間的思考,到哪裡去好呢?因為太太總是告訴我假日就是要帶小朋友出去玩,所以每次都列了幾個景點讓我選,只是墾丁常常是選項之一就是了。
拿著小朋友的外套,就這麼讓海風吹拂,望著大海的形單影隻老人
後來帶著女兒在沙灘上看散落在沙灘上的珊瑚礁岩,細數上面被侵蝕過的痕跡
年紀稍大的兒子,就讓他去踏浪了
只是面對同一片大海,他想的和我想的一定不一樣

信步走著,看到大小不一的色塊散落在沙灘上,有的原本是方方正正的磚塊後來成為圓滑的磚紅色石頭,有些是原本珊瑚居住的礁岩,被沖刷上岸後曾經有生命駐足的孔洞依然清晰可見。帶著女兒走一段路以後,讓她在一旁玩沙,我則是持續去觀浪。
一顆突兀的石頭獨自留在沙灘上,那其他的呢?
為什麼只有它在這裡,它具備什麼條件?跟質量、體積有關,還是跟形狀有關?

後來看到一塊石頭正在來來回回的浪潮中翻滾著,海水撲上來它就前進,但是接著退去的海水也帶著它向後退。這讓我想到數學題目裡面的蝸牛,白天向上爬而晚上向下滑,只要向上的距離大於向下的距離,總有一天會爬到竿頂,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之所以能破浪,原因在於波峰的水體行進速率較下層的水體快
波峰附近失去平衡的水體夾雜著空氣掉落下來,因為散射而使得白色浪花出現
浪花之所以是浪花,是因為水和空氣的混合

海水在沙灘上面也會碎裂,所以這些夾雜著空氣的水泡,為平坦的灘頭披上更細緻的白色帷幕。不過當海水退得更後面時,原本被海水覆蓋住的景物就出現在眼前了。出現的在更遠的沙灘上的是體積比較小的石頭,就這麼在海水裡面翻滾,由於體積小,受力面積也小,所以被向前推的力量也比較小,不過體積較小的石頭重量輕,所以較容易受到海水擾動,因此就這樣長時間在水面下隨波逐流。
大的石頭被推上岸後,因為海水退去的力量比前進的力量小,所以容易留在原地

搶上灘頭的反而是體積稍大的石塊,雖然因為重心較高而不易滾動,但只要一被海水翻面,就難以翻回原來那一面了,所以被海水長時間以一來一往的力量作用完後,大自然運作的狀況就赤裸裸的披露在眼前。來來回回的沖刷與碰撞,雖然沒有火花,但卻讓稜角變得圓融,衝突仍然是改變的要素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