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研習心得-賽e趴II(E組)利用演示實驗的探究引導

今年(2015718日,在師大公館校區的賽EII,匯聚了對於探究教學有那麼一點兒想法與心得的教師,從早上共聚一堂聽聽陳文典教授、黃福坤教授怎麼講探究這檔事,分成五組在不同教室議課,也在這間迷宮似的大樓裡挖寶。
有幸在五個子題目中分到E組,與林宣安老師共同對「利用演示實驗的探究引導」這個題目做些授課心得闡釋,但是在這之前對工作坊的引言介紹中,還是再次強調這不是讓人目不暇給的大觀園,也不是做不完工作坊,不刻意強調動手做,而是針對演示實驗做更深一層的思考與批判。我所做的題目是「光碟氣墊船」的探究,讓與會教師討論操作過程中的取捨與抉擇,並且集思廣益將不確定的變因消弭到最小。
因此在一開始,就將所想表達的主題「探究演示」定位在教師應先思考、聚焦這堂課的教學目的、目標,才能決定哪一種素材才是真正想要的,也才能決定採用哪一種教學策略!也許各位手邊的素材很多,但是否適合即將教授到的單元,是有待商榷的,而且要檢視是否會帶來負衝擊。

由於不同的教學策略會帶來不同的衝擊層次,不同的素材也是左右了激盪的面向,如同具有多方稜角的石頭擲地有聲,碰撞之後的方向也是發散的,思考當然也會是發散的,因此從百寶袋中拿出怎麼樣的石頭,該如何丟、從什麼方向丟、丟往哪裡,最後該如何取回(收斂),都是選擇演示素材的重要考量。

可以採取的初步嘗試方案,就是針對課本中的實驗重新改良實驗步驟,去除干擾或設計不重複出現的因素,或者是拆解步驟,分離出想要給予的、強化的觀念,再從這個觀念,思考延伸實驗與挑戰性問題。
總括而言,先有決策,才有策略、方案、判準,也才能引導到你要帶著學生探險的方向。如果老師本身都不願意探險了,那如何帶領學生跨越藩籬,到課本以外的新世界瞧一瞧,也很容易就把學生突如其來的想法當成異教徒的思維,只是科學並非一言堂。

所以有心改變的教師常會遇到以下的問題:(一)去哪裡找好素材?(二)和科學遊戲有什麼區別?(三)學生要做什麼?你要學生做什麼?(四)怎麼決定要採取示範,還是人人有材料做的方式?簡略舉出這些一定會遭遇到的抉擇,因為探究過程中採取什麼方式,端視教師的抉擇與教室、問題情境而定,師生得隨時做「動態」修正,而不是把所有相關的探究相關名詞融入過程就算探究。
從心態轉變做起吧!從加入支持社群取暖到走出社群(走出不代表離開,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與批判),這是一段漫長的道路,但卻是不得不的改變。另外就是方向的改變,從單純地玩玩具進入到解構教具、形成教案的境界,公開發表讓夥伴來點出自己的盲點,才有精緻的一天。最後就是做法的改變,回歸單純初衷,常進實驗室,當廚師為什麼要怕進廚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