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

生活科學-物性-探索高溫超導之路

常常進出科工館的夥伴們,會發現有些常設的展品可以慢慢體會,不過有些短期的佈置會出現一段時間以後,就得碰運氣才能看到了。進過一次館內的倉庫,真的是名副其實的「館藏」,一些琅琅上口一看就叫得出名字的,或得查詢一下才知道正式名稱的展示品都堆棧在那裡,也有一些待修品孤獨地待在那裡等人發掘,不過真的要有人帶,才能進去那裡參觀。

部分的展品因為有時效性,一旦展期過了,可能就要進場維修,待下次有機會再重見天日。像是超導磁浮列車這一項,展場空調不可能設定為攝氏零下196度以下,因此必須要使用液態氮澆淋,以維持超導體的溫度和性質,所以並不是每次去就會看得到。

顆巧克力大小的超導體即要價三萬以上,還要在底下鋪設強力磁鐵軌道,操作過程中還要觀察溫度對於抗磁效應的影響,所以要不時澆上液態氮,因此整組演示設備林林總總加起來,三~五十萬是跑不掉的。所以,看到真的是賺到,別認為它沒什麼了不起的,要價就令人咋舌。
佈滿強力磁鐵的軌道,從高處滑下來的超導體可以在底部翻一圈後滑行至另一側
由於沒有和軌道直接接觸,所以可以維持住大部分的運動起始能量

當物質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攝氏零下273度),會出現幾乎完全沒有電阻的現象,也就是導電性幾乎完美,稱之為超導體。這個劃時代的發現,是由荷蘭物理學家所海克卡末林‧昂內斯(Heike Onnes)提出,研究成果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肯定。超導體具有抗磁性和鎖磁性的現象,因此磁鐵可以在超導體上方穩定地浮著。展場中所介紹的超導磁浮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和現象來演示。

朱經武以及吳茂昆等科學家嘗試在氧化物中尋找新的材料,也從原子尺寸與結構穩定性的概念去尋找關聯性,測試各種可能的配方。1987年的「物理通訊」中刊載的文章揭露了發現第一個超導轉變溫度高於液態氮沸點的超導體-「釔鋇銅氧化物」,經過電性與磁性的測試,證實在92K產生零電阻與抗磁效應。為這個研究領域開創新局,也為研究人員對於氧化物性質的了解產生革命性的改變。
這些歷年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都是該領域內的佼佼者
從自然課程中學到的、認識的,還有多少存在在你的腦海中呢?

作出這些革命性研究貢獻的科學家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中奮戰著,說是奮戰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要和領域內的對手競爭,走在正確的方向並找出突破口,除了這一項外來的因素,還要跟自己內在的那一位對手打交道、拔河,期望能平起平坐,甚至可以得到正向的支持。以前的可以是燃燒小宇宙,現在的可能要提煉查克拉。

如果有機會看到「科學世界的毒舌頭與夢想家」這一本書的話,請真的好好閱讀一下前幾章,感受一下歷史事件的張力、人性的弱點與堅持。科學家也是一般人,也有喜惡,只不過這些擁有足夠實力的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提出了影響力大的觀點或做了正確的決定,就足以改變文明的走向。
看到這個諾貝爾獎牌,即使知道它是仿的,也要感受一下它的質感與重量
比那抓不起來的黃金博物館金磚來得有意義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