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

生活科學-物性-造紙術

在沒有紙可以書寫記錄前,古時候各地的人種如果有任何想法或需要紀錄的事件,就必須透過利用石頭、葉子、樹幹、動物的皮、外殼或骨頭、麻布、絲綢、金屬銅板或鉛板,甚至是蠟板等等方式,將想法和訊息儲存下來。

中國古代則是使用墨汁在規格大小相同的木片(簡)或竹片(牘)上寫字,再用皮帶或麻繩將其串接在一起,形成笨重的竹簡書。雖然有其他的選擇,像是保存性較佳的絲綢,質韌且輕,可是因為過於昂貴,不是ㄧ般人所負擔得起。隨著政經文化的發展,人們需要用更簡便、理想的材質來書寫,於是在造紙的歷史中,蔡倫拔得頭籌。

他在前人造紙的基礎上,把漁網、樹皮、麻頭、破布當成原料,發展出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這種經濟、普及的紙就稱為蔡侯紙。在造紙術發明的千年後,西方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台灣的造紙工業很發達,有些觀光紙廠將造紙工具與流程的演變以圖示、看板與解說導覽等多管齊下的方式,將廠內的特色傳達出來。


另外一個賣點是將手工抄紙、脫漿、烘乾等等製紙的過程披露在參觀民眾面前,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雷同,所以在一個展覽區做靜態的吸收後,也能在另外一個工作區親眼觀看到師傅們精湛的手上功夫,如果能專心聆聽導覽人員精闢的說明,將不再是走馬看花而已。

除了造紙技術的再現以外,有的觀光工廠則走向紙工藝的設計方向,可以說是賣一種感覺,也有另外一種是呈現紙的韌性與堅固,不妨說是呈現多種功能,所以在附設的賣場中,不難看出這間觀光工廠著重的面向。


再生紙也是一種重要的循環,不論是一般的辦公用紙還是清潔用紙,甚至是切碎的鋁箔包也行(當然塑膠和鋁箔得盡量挑除),利用果汁機將細碎的廢紙與水打成紙漿,再加壓瀝乾後,也是一項環保體驗。如果密實過程中添加一些植物葉片,也是獨特的風味。

延伸閱讀(科技大觀園)--
印表機的科學淬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