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

生活科學-生物-弄魚、愚弄

去年到台中新社一處風景區散心時,遊客雖多但未達爆滿的狀態,所以在歐式古堡的造景環繞下,在裡面的兩個多小時內遇到了陰晴不定的兩種天氣型態,所幸雨勢只是滴到頭上有感覺,但不致於淋濕的地步,而且也沒有持續太久,太陽就從雲層後面探出頭來了。

帶著孩子沿著湖邊走的時候,總是看到這種地方旁邊都會設置魚飼料販賣機,一罐10元雖然不是很大的負擔,一整天下來也有許多家長會應小朋友的要求而掏錢,讓池裡的魚吃到飽,而且還沒有限制。但實在是不想買,因為就是在幫人家養魚,花錢買一時的樂趣而已。

雖然我不太想,但太太看著小朋友看著別的小朋友丟飼料餵魚,最後仍是買來讓孩子開心地扔到湖中給鯉魚吃。雖然我沒有丟飼料,但是也引導小朋友丟遠一些,讓小魚可以吃到飼料,而不是全落到大魚的嘴裡,更何況牠們的身形已經具有擠到前面的優勢。

除了看著小朋友訓練臂力,我則是在一旁讓這些已被制約的大魚活動活動嘴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習慣被餵食的鯉魚只要看到人靠近湖邊棧道,就會自動聚集過來,先卡位再伺機而動。不過我先做的是把手伸出去,這些魚看到之後便爭先恐後的浮出水面,再加上接續的動作是掌心向下、五指張合的動作,假裝丟餌食的手勢讓牠們為之瘋狂。
手掌張合的動作引來鯉魚的騷動,令人想起古典心理學中著名的巴夫洛夫的狗,這隻狗被制約成聽見鈴鐺一響,便反射性地流下口水,以為有食物。池中的魚也是習慣了被餵養的動作,只要看到人就以為有飼料吃,也不管有沒有,嘴巴張開朝上就對了,所以我像是在弄魚,也在愚弄。

2 則留言:

  1. 我也想到行為改變技術裡的老鼠,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心理學中有好多有名的動物例子,後來受試者逐漸變成人後,狀況也變得較複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