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日

生活科學-熱學-嬰兒物理學參部曲(感溫訓練碗&匙)


曾經幫小孩子買過感溫變色的餐具組,深怕小朋友在進食時燙到,這樣的畏懼因子自從當了爸爸以後就突然出現且一直存在著,所以到嬰幼兒用品店去採買時就會想東想西的,自己在走道中間假想各種可能的突發狀況,想讓小朋友遠離危險。所以就會變成這個也買,那個也買,以備不時之需。
由聚丙烯(PP)與熱塑性彈體為材質製造的訓練碗及湯匙
耐熱溫度可達攝氏108度,雖說一般餐具也可以,但多了溫度變化指示功能

不過小孩子趨吉避凶的感知力也很強(難道這是傳說中的第六感?),也透過各種生活經驗中強化自己的智力與能力。當食物過熱時,小孩子會看到水蒸氣凝結而成水霧冉冉升起,經由大人的告知、自己的經驗或各項資訊管道中就會知道那是燙的、溫度高的、不可以接近的,不然就會讓自己痛苦或是讓大人尖叫。
感溫匙可以倒扣在碗蓋上,方便收藏及外出攜帶
湯匙前端軟質,可保護幼兒的幼嫩口腔,預防刮傷牙齦

當內容物溫度稍高時,感溫碗及匙的紅色部位就會緩緩變成黃色,所以在小手指頭以及口腔較為容易接觸的地方就會設計成紅色,不過並不是原本就是紅色,而是在原本的塑膠製品的表面上再多覆蓋上一層紅色感溫塗料。而比較不會與熱食或身體接觸的地方則沒有感溫塗料,因此就是原本塑膠材質的黃色。
有泡到熱水的部分都變色了,而且正常的變色順序是由底下往上漸層變化
因為正常使用的話,物體會從底部開始向上填充

其實紅、黃兩色都可以算是警示色吧,不過之所以要把紅色塗在黃色之外,應該有其設計與成本考量。想想看,是紅色要蓋住黃色還是要讓黃色蓋住紅色比較容易呢?當然是顏色較深的蓋在顏色較淺的上方比較有遮蔽的效果,像曾經介紹過的科學玩具─熱學─變色馬克杯,就是依照這樣的原則來設計,不但可以減少所需要使用的感溫塗料,還可以讓顏色變換的視覺效果明顯些。
不只碗的內部變色,連外層也變色了,這樣其他人也可以知道目前碗中的殘留量
不過內層的變色(紅色變黃色)一定是先於外層,思考一下為什麼吧

但是這組由愛心爸爸基於疼愛小朋友而購買的餐具,使用的次數卻是屈指可數。原本是為了保護幼兒的幼嫩口腔,但是小朋友並不領情,因為她知道高溫的食物會出現什麼物理現象(雖然不懂科學名詞,但卻能從觀察與試驗中發展出自己的經驗法則),再加上大人根本不會把過熱的食物給小朋友進食,都是自己確認無誤之後再端給小朋友,又或者我只要說:「燒燒!」,小朋友就會說:「吹吹~」,在降溫之前不會再接近。所以這樣子的產品雖然立意良好,但是卻難以使用長久,因為媽媽同時間也會手癢買下印有迪士尼卡通人物的餐具,這組素面的餐具自然吸引不了小朋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