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吉軻德或日藥本舖裡,總會看到吸引小朋友的盒裝玩具
如果又是能DIY的、能吃的,就會吸引到不同族群的小朋友
主打商品應該是980日圓的左邊這組(2015年的售價)
製作出來的甜甜圈或蛋糕有可能會吃下肚,為降低消費者疑慮
還特別標註保存料、合成著色料為「0」,就是不添加防腐劑和非天然色素
連章魚小丸子都可以模擬醬料及佐料
然而菓子其實就是點心,吃起來的口感當然跟麵糰不一樣
玩具內或多或少都有蘊含一些科學原理,不論是簡單還是複雜,都是最愛,因為從中可以找到以往的童年,也可以藉此滿足自己的追求知識的渴望。為自己的知識建構、演講心得、活動歷程等留下印記,也幫兩個小朋友留下一些生活紀錄,也讓他們也暢遊在科學之中。
氯化鈣在室溫下為白色固體,水溶液呈中性。氯化鈣常被應用於製冷設備所用的鹽水、道路融冰劑和乾燥劑等。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氣而潮解,所以顆粒狀的無水氯化鈣需要密封儲藏。
實驗室的藥品儲藏櫃中,如果沒有定時抽風以保持一定的溼度限制,往往會讓瓶裝藥品受潮,尤其是氫氧化鈉、氯化鈣等無水物。又或者有人開啟了藥瓶,但未馬上關閉旋緊瓶口的話,長時間路暴露在空氣中,便會出現肉眼可見的潮解現象,使得瓶中呈現顆粒、六水合物與水溶液共存的狀態。
將潮解後的水溶液倒出分裝在透明瓶中,長時間靜置即產生結晶。結晶的多寡與溫度有關,當氣溫下降時,析出成為正八面體規則結晶。
天冷,文青有天氣瓶;理化/生活科技老師有飽和氯化鈣水溶液。
當鹽類晶體和矽酸鈉水溶液的接觸反應後,鹽類晶體的表面,立即生成一種不溶於水的矽酸鹽薄膜。但這層薄膜拒絕其他較大分子的進出,卻允許較小的水分子因擴散(滲透)作用而進入,因此可視為「半透膜」。
然而,水分子進入薄膜後,將溶解鹽類晶體,滲透壓使得內部膨脹而撐破薄膜,鹽類晶體與膜外的矽酸鈉再度形成新的薄膜;接下來,水分子再次進入薄膜,再次溶解鹽類晶體、薄膜破裂,流程就這樣一直循環,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柱狀構造,像是珊瑚或是枝幹,因此才有海底花園的美麗別稱。
薄膜的成分是金屬鹽類,分別是矽酸亞鈷(紫色)、矽酸銅(藍綠色)、矽酸鎳:(深綠色)、矽酸鋅(白色)等。鹽類晶體的濃度在膜的最上方是相對的小,此處最容易破掉,也是柱狀物繼續往上生長的原因。
也就是電石竹砲啦!以往的竹炮,當然是在山林裡就地取材用中空且長直的麻竹製作的,而且要將內部的竹節去除,空間才夠大。但是竹製容器用久了,氣爆過幾次以後,結構肯定不若強健的新品,因此園區採用結構性較強的金屬筒身,並有效提升使用次數與保存的便利性。
十幾門電石竹砲排排站,介紹不同原住民族名稱時也會輪番點燃
也可以更名為電石鐵砲,威嚇力感覺強一些
早年使用於台東縣電光阿美族部落,其作用為遇有他族侵襲時嚇阻敵人,平日用於驅趕鳥群。竹砲是利用電石中所含之碳化鈣,遇水蒸發形成乙炔,再將筒內充滿之氣體引燃造成氣爆,但無危險性及有害人體身心之虞。
文字資料來源:背景帆布解說
不過解說文字中有小小錯誤的地方,就是電石遇到水是化學反應,不是蒸發(物理變化)。也就是電石與水混合反應後,產生可燃性的乙炔氣體和鹼性的氫氧化鈣。接著,點燃筒內的乙炔氣體,產生火花及爆炸聲響。
放置電土(碳化鈣)的筒蓋上有個小孔,就是外部火源靠近的地方
可以思考看看,為什麼砲筒上方還需要加蓋子呢?
蓋子除了不讓異物進入,避免下雨時筒內積水,也不讓乙炔氣體快速散逸,主要原因真的是這樣嗎?乙炔氣體的分子量是24,和空氣平均分子量29相去不遠,加鐵蓋進行向上集氣法的效益不大,只是不加蓋還是會飄出來就是。
在晴天的演出活動時,筒身上方的開口是不加鐵蓋的,換成是在筒身裡加橡膠板之類的物件,讓乙炔氣體在筒內積聚,最後點燃時,便能看到氣爆時的衝擊將板子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