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物性與化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物性與化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8日

生活科學-化學-食玩

食玩(しょくがん)為日文「食品玩具」簡稱,是附有零食、糖果及特殊贈品的盒裝商品,不管在日本還是臺灣,架上都擺滿了Kracie知育菓子的商品。

在唐吉軻德或日藥本舖裡,總會看到吸引小朋友的盒裝玩具
如果又是能DIY的、能吃的,就會吸引到不同族群的小朋友

 
主打商品應該是980日圓的左邊這組(2015年的售價)
可以分別製作5種動物及5種壽司造型點心

 
製作出來的甜甜圈或蛋糕有可能會吃下肚,為降低消費者疑慮
還特別標註保存料、合成著色料為「0」,就是不添加防腐劑和非天然色素


連章魚小丸子都可以模擬醬料及佐料
然而菓子其實就是點心,吃起來的口感當然跟麵糰不一樣

其中的化學原理可以從海藻酸鈉及鈣離子的反應來看,鈣離子含有兩個正電,可以與海藻酸鈉的羧酸離子進行錯合反應,形成交聯作用,形成半透膜並包住調味的糖及調色的食用色素。

食玩只有外型跟原本的食物相似,所以才說可能會吃下肚,對於有思辨力的大人就是享受製作的過程。但對於小朋友來說,他們並不知道內容成分與真實食物完全不同,再加上含糖量高,常吃的話還是會有健康上的風險。

2025年1月29日

生活科學-化學-理科文青

氯化鈣在室溫下為白色固體,水溶液呈中性。氯化鈣常被應用於製冷設備所用的鹽水、道路融冰劑和乾燥劑等。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氣而潮解,所以顆粒狀的無水氯化鈣需要密封儲藏。

實驗室的藥品儲藏櫃中,如果沒有定時抽風以保持一定的溼度限制,往往會讓瓶裝藥品受潮,尤其是氫氧化鈉、氯化鈣等無水物。又或者有人開啟了藥瓶,但未馬上關閉旋緊瓶口的話,長時間路暴露在空氣中,便會出現肉眼可見的潮解現象,使得瓶中呈現顆粒、六水合物與水溶液共存的狀態。

將潮解後的水溶液倒出分裝在透明瓶中,長時間靜置即產生結晶。結晶的多寡與溫度有關,當氣溫下降時,析出成為正八面體規則結晶。

天冷,文青有天氣瓶;理化/生活科技老師有飽和氯化鈣水溶液。


為它取個浪漫的名字,就是浪漫的理化生活/科技老師
就叫做乾燥劑、除濕劑、空氣吸濕劑吧

2025年1月14日

科學遊戲-化學-史萊姆

 
除了讓形成薄膜包住空氣之後
還可以進一步提問讓小朋友思考還可以怎麼做,加點互動,多點學習

2024年3月20日

生活科學-化學-一氧化二氫

當然啦,
自從我改喝了一氧化二氫之後,
腦筋就靈光許多,
每次考試都得100分呢!

梗係啦,自從我改喝咗水之後
啲腦筋好咗好多呀,次次考試都得一百分添呀!

2024年2月19日

科學遊戲-化學-海底花園II

將無色透明的矽酸鈉溶液(俗稱水玻璃)倒進平底瓶中,再加入水以13的比例攪拌稀釋後,靜置一段時間。如果想讓矽酸鈉水溶液更加清澈透明,還可以用濾紙再次過濾。接著分別向瓶內灑些有色鹽類晶體:像是氯化亞鈷、硫酸銅、硫酸鎳或硫酸鋅,再觀察瓶中的現象變化。

當鹽類晶體和矽酸鈉水溶液的接觸反應後,鹽類晶體的表面,立即生成一種不溶於水的矽酸鹽薄膜。但這層薄膜拒絕其他較大分子的進出,卻允許較小的水分子因擴散(滲透)作用而進入,因此可視為「半透膜」。

 

然而,水分子進入薄膜後,將溶解鹽類晶體,滲透壓使得內部膨脹而撐破薄膜,鹽類晶體與膜外的矽酸鈉再度形成新的薄膜;接下來,水分子再次進入薄膜,再次溶解鹽類晶體、薄膜破裂,流程就這樣一直循環,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柱狀構造,像是珊瑚或是枝幹,因此才有海底花園的美麗別稱。


各類晶體投放的時候,要避免交叉混淆,以免空間不足而干擾薄膜生成

薄膜的成分是金屬鹽類,分別是矽酸亞鈷(紫色)、矽酸銅(藍綠色)、矽酸鎳:(深綠色)、矽酸鋅(白色)等。鹽類晶體的濃度在膜的最上方是相對的小,此處最容易破掉,也是柱狀物繼續往上生長的原因。


只要瓶身稍有晃動,脆弱的生成物便如同摧枯拉朽般崩壞,並不容易保存

2022年9月14日

生活科學-化學-電石竹炮

戶外教育曾經帶過許多地方,有現場表演、遊行的園區不在少數,只是得在特定時間才有得欣賞。也去過幾次位於屏東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雖然一定看得到原住民歌舞表演、搭乘遊園車及不同的體驗活動,只可惜有一項演示一直沒有親耳聽聞,得碰運氣,不然就是待到表演時間到。

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
是便於探索體驗、洗滌身心、家族聚會的文化公園

也就是電石竹砲啦!以往的竹炮,當然是在山林裡就地取材用中空且長直的麻竹製作的,而且要將內部的竹節去除,空間才夠大。但是竹製容器用久了,氣爆過幾次以後,結構肯定不若強健的新品,因此園區採用結構性較強的金屬筒身,並有效提升使用次數與保存的便利性。


十幾門電石竹砲排排站,介紹不同原住民族名稱時也會輪番點燃
也可以更名為電石鐵砲,威嚇力感覺強一些

早年使用於台東縣電光阿美族部落,其作用為遇有他族侵襲時嚇阻敵人,平日用於驅趕鳥群。竹砲是利用電石中所含之碳化鈣,遇水蒸發形成乙炔,再將筒內充滿之氣體引燃造成氣爆,但無危險性及有害人體身心之虞。

文字資料來源:背景帆布解說

不過解說文字中有小小錯誤的地方,就是電石遇到水是化學反應,不是蒸發(物理變化)。也就是電石與水混合反應後,產生可燃性的乙炔氣體和鹼性的氫氧化鈣。接著,點燃筒內的乙炔氣體,產生火花及爆炸聲響。

 
放置電土(碳化鈣)的筒蓋上有個小孔,就是外部火源靠近的地方
可以思考看看,為什麼砲筒上方還需要加蓋子呢?

蓋子除了不讓異物進入,避免下雨時筒內積水,也不讓乙炔氣體快速散逸,主要原因真的是這樣嗎?乙炔氣體的分子量是24,和空氣平均分子量29相去不遠,加鐵蓋進行向上集氣法的效益不大,只是不加蓋還是會飄出來就是。

在晴天的演出活動時,筒身上方的開口是不加鐵蓋的,換成是在筒身裡加橡膠板之類的物件,讓乙炔氣體在筒內積聚,最後點燃時,便能看到氣爆時的衝擊將板子帶出。

可參考影片前兩分鐘

2018年12月8日

科學玩具-物性-溶怪記事簿

很久以前,大創的玩具區還有這個翻譯成「溶怪記事簿」小玩意兒,從日文原意來看,就是妖怪便條紙的意思,也難怪包裝封面上出現殭屍、蝙蝠和骷髏頭;從英文「Dissolution Memo」更容易看出它的功能,也就是會溶解的備忘錄。既然會溶解,那麼在水龍頭下沖水,便可將便條紙破壞,使得文字無法辨識,這就是它的玩法。

玩法很簡單,先在便條紙上書寫圖文,讓其在水中浸濕
輕輕搖晃,即可將紙張纖維溶解

這裡的輕輕搖晃,其實是加速溶解、分離的過程,就如同鹽或糖放在水中時,玻璃棒的攪拌起了加速溶解的作用,說明書中所建議的搖晃動作也是提供擾動,紙張與水相對的運動使得紙張纖維較容易分離開來,比起靜置久候的效率更高。

包裝裡共有
15張便條紙,摸起來較一般的影印紙粗糙,沒有上漿的平滑感
請女兒幫忙寫幾個字,結果寫了她的心聲……

一開始,當然要做對照組的實驗,所以就將便條紙直接放在水中,等候它的分解。不過這一等還真久,可以看到它被浸潤濕透,但是便條紙的纖維還是非常團結地在一起,紙上的字跡仍可辨識。用攪拌棒撈起時,水的重量才讓纖維撕裂開來,不過,只要小心或力氣小一點,還是可以保持其完整性,這讓我聯想到撈金魚的紙網。
 剛開始攪拌時,可觀察到有被擾動到的部分纖維開始現形
隨著攪拌過程漸長,纖維出現的數量越來越多


便條紙由短纖維組成,乾燥後依靠彼此的附著力結合在一起
沒有其他的複合媒介,所以容易遇水而分解

短纖維的組成在橫向及縱向結構上的結合力均不大,便條紙的韌性明顯不足,所以靠的就是「壓密」,讓好幾層的短纖維有機會疊合交錯在一起,乾燥後才不易散開來。再生紙也是將原本的纖維摻水、打散、打斷、重組,再製作出可重複使用的紙張。

心裡不由得這麼想,這種便條紙跟可以丟進馬桶沖掉的平版衛生紙有什麼不一樣呢?衛生紙剛丟進馬桶時,經過一段時間同樣不會散開,而當馬桶沖水時,水流的擾動才會將衛生紙沖散,馬桶才不會阻塞。想一想,還真的好像,所以溶怪記事簿……也可以放在廁所中使用?

2018年11月6日

科學遊戲-化學-大象的牙膏隱藏版

大象的牙膏隱藏版其實就是噴射加強版,在單位時間流量相同的情況下,截面積越小的,流速會越快,而截面積越大的,流速則較慢。因此,如果拿量筒立於桌面做為實驗容器,那麼生成物(加泡泡)到了出口處,就是以柱狀型態長出來,若是以圖中的「塑膠滴瓶」做為容器,當生成物(加泡泡)充滿容器且到了尖嘴端時,在壓力急遽增加下,使得泡泡帶著生成物直往上噴,這種道理就像水槍、噴槍一樣。

舉個例子來說,曼陀珠加入可樂時,突然出現的凝結核導致二氧化碳大量湧出而出現可樂噴泉的現象,如果實驗過程中不是用既有的汽水瓶呢?又或者,醋酸加小蘇打所模擬的火山噴發實驗中,岩漿噴發的出口是很小的呢?

不過,要做這種嘗試,得在空曠的地方,除了護目鏡等安全裝備以外,還需要擁有矯健的閃避身手,不然不建議嘗試。
 
為避免反作用力過大、不均而導致傾倒,建議將滴瓶黏在底座上

2018年2月13日

科學遊戲-化學-白膠灰泥再體驗

因為白膠已經瀕臨過期了,所以又把它拿出來再做一次實驗,和前一篇文章的步驟與材料都相同,所以便不在此再贅述。而且硼砂……如果不是因為家裡髒亂而需要摻點糖水調製成殺蟑滅蟻的除蟲膏,誰會在家裡擺一包用不完的化學毒物?只有理化老師會這樣做吧,不過似乎也在合理範圍內。
 
 準備的材料和上次一樣,只不過杯子換成沒有紋路、方便觀察的塑膠杯
另外還準備一支塑膠製的藥匙,方便挖取適量的硼砂粉末

 
首先在杯子裡加入硼砂粉末,但是不加水溶解,會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另外加一大匙挖起來的白膠,直接與硼砂粉末攪拌混合
因為主成分內含純水20,所以想試試看直接反應的效果如何

 
果不其然,直接混合也可以進行交聯反應
而一開始的確有「泥」的感覺,但隨著攪拌的過程,白膠逐漸聚縮在一起

 
杯壁上的殘留物也逐漸被吸附上去,而且逐漸變硬
以攪拌的動作其實沒有持續很久,黏在一起就沒有需要再攪拌了

 
完成品出現了,不過比較像白泥而不像灰泥
而這次所做的成品和上次有一點點的不同,可以直接看出「濕」的地方在哪裡

 
像這類縮合聚合會將水份踢出來,無法讓非我族類的東西留在裡面
所以從杯子旁邊看的話,會有霧霧的小水滴附著在杯壁上

這次實驗最大的收穫是發現了水的存在,而且被排擠出來,由於硼砂粉末不含水,因此唯一的水來源就是白膠了。不過沒有水的溶解與潤滑,交聯起來的就會卡卡的,巨大分子之間彼此錯動非常不順。膠泥拿起來用手捏握還會滴下水來,水份之多讓第一次操作的我嚇了一跳。
 
 經過一段時間拿起來後,發現也有幾毫升的水沉在杯底
而沒有瀝乾就將它杯子移開,結果還不小心滴了一滴在黑色的紙板上

 
開再看,其實裡面的交聯現象跟上次實驗結果一樣,沒有辦法延展和塑型
所以還沒想到它可以有什麼用途,這一類型的實驗產物下場會是……?

這算是一篇實驗記錄文,在科普書籍中看到時就想做做看,不過做了才知道其中的巧妙,所以看完書之後,如果只是在心中模擬想像,當然會把實驗理想化,也因此會和實際不同。科普書籍是透過閱讀而獲得資訊的來源之一,有些化學實驗上的結果比較會是作者主觀的描述,讀者在重複操作的時候會因為環境、材料準備的不同而出現些微變化,所以會建議將材料品名、數量及等級規格寫出來,比較容易出現成功的經驗。

下次來試試一滴一滴慢慢來,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2015年1月6日

科學玩具-物性-蛋殼再怎麼密也有縫Part3

有水,除了能提供化學反應的環境,也能提供物理環境中不可忽視的作用力-浮力,讓浸沒於液面下的部分獲得等同於相同體積液體重量的向上作用力。看似部分重量憑空消失,而使物體減輕,但其實是「抵銷」的概念。可以這樣譬喻,由於物體佔據了原本液體存在的空間,使得作用在液體上的作用力轉嫁到物體上,如同鳩占鵲巢一樣,母鳥不管是不是自己所生的同類,仍會視如己出地把捕捉回來的食物餵給巢中的幼雛。

但是,一遇到需要浮力才能輔助或行動的裝置,水就不能平白無故的消失,因為一旦液面下降,沒有自身驅動力的物件能運作的空間必定會受到限制。像是底下的水舞精靈,它本來在充滿水的柱狀管中是活動自如的,本身密度小於水的它,在完全沉浸時會向上移動,所以在手臂上各有一條絲線拉住,不讓它一直上升到管子頂部,這樣會很像被推擠到玻璃門上的人,反而動彈不得。
在水中才能活動自如的水舞精靈,若是逐漸失去了舞台,就再也High不起來

絲線的作用一方面是拉住精靈,限制它在水中的高度,另一方面,絲線的一端連接到電磁鐵,電磁鐵搭配著音樂頻率進行通電與斷電,絲線便在一收一放間帶動精靈進行輕巧的舞蹈,看起來就好像在水中跳舞一樣。這個玩具也能感應聲音與振動,輕敲桌面便能來上一段律動,這個技術十幾年前就有,後來則是轉變成數字商店的集點贈品科學玩具-電磁-踢踏舞公仔
過了十幾年後,精靈受限於液面下降,再也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活動自如
恰似龍困淺灘之態,無力可回天

但管中的水逐年減少似乎是不可抵擋的趨勢,水面下降讓精靈的活動空間變得狹隘。無法再像以前上升至那麼高的壞處就是絲線無法緊繃,連帶著的壞處就是不能帶動精靈的動作,然而,振動感應器完好、電磁鐵沒故障、絲線沒斷、精靈依然浮著,卻因為外在環境因素導致「玩具失格」

另外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就是掌中戲水,是當初在飛機上的小贈品,相信很多大人都曾經玩過或擁有過這個小玩意兒,前年的速食店兒童餐贈品也有出現過相同功能的玩具。主要是藉由水流的流動來帶動質輕的小套環,在流體中獲得動力與面臨阻力,使得小套環運動到最高點時再逐漸下降,有些套環能幸運的套進長柱,但大部分的套環只能緩緩落下,等待下一次的擾動再次帶著它們向上找尋機會。
一旁的長柱上掛滿了許多小套環,中間的長柱卻一個也沒有
利用水流使套環移動,水面卻也縮限套環的活動空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水面下降了,本身無動力的套環是不可能像鯉魚躍龍門一樣的跳出水面,再加上水的附著力拉著,讓套環頂多浮出水面就得被迫向下沉沒。最上方的長柱凸出了水面,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套環能再次光臨,就像汪洋中的島嶼一樣,獨立卻孤單。

2014年12月23日

科學玩具-物性-蛋殼再怎麼密也有縫Part2

這一次介紹的對象是教具,很久以前,就有鐵粉在黏性大的流體中緩緩流動的教具出現,也就是在透明壓克力盒裡填裝淡黃色的油,透過盒外磁鐵的吸引使得鐵粉有規律地排列,形成立體磁力線的效果。不過後來被挑剔的就是磁力線的變化速率慢,當磁鐵移動時,鐵粉重新排列的效率反而被黏性較大的油所阻滯。

為了改良,有些廠商將壓克力盒中的油拿掉了,直接使用空心壓克力盒裝一些鐵粉,搭配強力磁鐵,只要在手中搖一搖,就是一組具有立體效果的觀察器。然而有個小小的遺憾是鐵粉過於密集,整個是一大團包圍在一起,雖然壯觀,但也只能粗略觀察最外層磁力線的面貌。

所以又出現了下一個教具,不過這是仿傚國外教具網站的產品,稱為「神奇磁力線」,是真的很神奇,因為把黏性較大的油換成黏性較小的液體(應該是蒸餾水之類的,接下來用「水」來稱呼),使磁力線成形迅速,隨外部磁鐵移動位置也很方便。不過……
這是瓶胚,是尚未被高壓氣體加壓的塑膠瓶原料
加上瓶蓋,沒被旋轉開來應該就是密封狀態

裡面的水源本是滿滿滿的,沒有任何氣泡,不過放了一段時間後卻仍出現異狀。開始有一些小氣泡出現了,不打緊,還可以觀察。後來氣泡越來越大,大到不能再忽視它,而且氣泡的位置和移動都會影響鐵粉排列的效果。
原本相信是密封的容器,無奈氣泡仍然越來越大,而且無法挽救

在外觀沒有碰撞或旋開瓶蓋的情形下,水變少的原因當然是密封性不好,液態水分子逐漸成為氣態水分子,在瓶內蒸氣壓漸大時,更容易讓氣態分子從隙縫中離開。
搖晃之後,氧化鐵粒子因為水的流動與浮力的支撐而暫時懸浮
不過眼尖的你有看出什麼端倪嗎?

有「不明物體」在裡面悠悠晃晃的!時間過得越久,細微變化的事態會越來越明朗,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現在卻大喇喇的出現,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隙縫所造成的不是只有水而已,因為水分子能離開,就代表其他分子可以進來,當其他物質粒子與水反應後,便出現了這個教具裡不該被觀察到的東西。
管內出現了白白的、扁平圓盤狀的不明物體,而且不只一個
近一點拍,剛好有一片像肥皂碎片的衍生物落在鐵粉磁力線中

苦主當然不會只有水而已,還包括附近會吸水的物品,像是紙張或木頭,家裡的書本或櫃子如果出現一點一點的黃色斑點,通常是因為水氣太多而受潮,也因為水的關係而使其他粒子一併附著。懂得保養的人會把珍貴的書、相機、器具放在防潮箱裡,也曾看過把書本收納在夾鏈袋中保存的方式。不過會有這麼強烈的感覺,是因為手邊有一組國外進口、裝有鐵磁性流體的磁力線觀察器,入手時間更久,直到現在也沒出現上面那些異狀,防微果然首重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