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研習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研習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4月29日

研習記錄-消失的材料費

106106日,一封來自南投的教師研習邀約信件來到了電子郵件信箱中,認識的學長口頭請我在1061128日(二)09001600去竹山國中上一整天的「自然領域主題試探究式課程」,材料費每個人次是200元,預計名額為40人。換句話說,可以有8000元的額度可以使用,當然我不會用那麼多,而且使用多少材料費得依實際報名人數而定。
 
竹山國中只是研習承辦學校,也就是提供場地和支援人力,經費核銷是由信義國中負責,和邀約學長的學校又不一樣,雖然分為3個不同的學校,但是再怎麼說,都是國教輔導團統籌的。

而到了1124日,我還沒收到來自南投的正式公文,無法證明去擔任講座,根本不能請公假外出。寫了封信詢問邀約人,才知道負責此項業務的南投縣政府承辦人考上高考去受訓,在交接過程中出了問題,邀約學長趕緊聯繫輔導團召集人-信義國中校長處理。

由於作業不及,邀約人詢問研習是否能延至1219日(二),同樣都是星期二,當然沒問題,而且課程材料早都買齊,發票或收據都已開好了呀! 

1211日收到研習公文,可以請公假外出。1219日也起了個大早,6點多就開車北上往南投方向前進(由於未編列交通費,所以講座的交通往返要自理)

我的習慣是比正式上課時間提早1小時到,除了準備材料的配置、資訊設備的測試,也讓心沉澱一下,畢竟是對來自南投各地的自然老師們分享教學心得及應用。一整天下來,竹山國中校長全程在場聽課,行政同仁的支援恰到好處,參加研習的夥伴們給的回饋也讓我的收穫滿滿。
 
由於經費核銷是由信義國中負責,所以鐘點費和材料費要核銷完才能匯撥,因此竹山國中校長有先告知會晚一點,這兩筆費用最慢在1071月中旬就可以收到了,畢竟是106年的經費。

可是,到了107127日,郵局帳戶裡絲毫沒有任何動靜。於是寫信告知當初邀約的學長,希望能幫忙問一下講座鐘點及材料費用核銷進度。為什麼會問呢?因為會計年度是以一整年(11日~1231日)為單位,106年的經費早就已經關帳、執行完畢,不應該到1月底了還在執行、核銷。

邀約的學長回覆說已請信義國中校長處理。

好吧,既然這樣說,我就再等等看。這一等,2個月又過去了…… 

107317日,除了告知邀約的學長郵局帳戶絲毫沒有起色(還沒收到1061219日鐘點費和材料費)以外,也要到信義國中校長的電話,畢竟三番兩次透過學長詢問也不好意思,而且學長也已轉知信義國中校長很多次(學長說校長會去了解處理),經費核銷的問題本來就該找經手的單位。

真的想致電詢問是不是我所提供的資料或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造成執行上的困難。總該有個緣由,但卻一直遲遲沒有下文或說明,即使研習結束已經過了3個月,也不想繼續空等。

 107319日(一)上午致電信義國中校長。校長表示經費是屬於107年度,會計也已經將憑證送到教育局,但是他擔心的是「排單」……?

這跟當初研習時竹山國中校長所講的完全不一樣啊!研習是由1061128日延至同年的1219日,用的卻是107年的經費?但是心中的想法不方便講太明,所以還是請信義國中校長再幫忙關心、追蹤後續進度。 

107330日(五)下午特地請假,去郵局領取來自信義國中的掛號信,過了那麼久,終於等到了!只是打開信封後,心涼了半截!裡面只有鐘點費(支票),那……我所墊支的材料費呢?檢查了幾次信封和地面,確定材料費沒有附上。

當下馬上致電信義國中校長,告知已收到鐘點費(支票),但是沒有收到已經在10611月自行墊付的材料費。然而校長告知該校會計主任已經下班,他也不知道有沒有將材料費匯給廠商,這部分尚無從查起,只能等會計主任明天上班後才能查到款項的流向。

信義國中校長表示,如果款項是匯給各家廠商,他猜想應該是竹山國中轉交單據給信義國中時,沒有註記材料費已經由講座先行墊付,所以信義國中的會計才會這麼處理。若明天查到真是這樣,也只能「請我去向廠商要錢」。

我無言了,真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當初從教育局承辦的交接、到現在這樣的核銷撥款,每個環節沒有扣好時,問題便會浮現。等了那麼久,如今還要求上課的講座自己得花時間、外出去向各地的廠商解釋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拿回墊付款項?我不想因為他人的錯誤來浪費更多時間!

事已至此,也不想再花時間追那5千多的材料費了,因為生命應該花在更美好的事物上,就當作是跟南投的老師們交個朋友的驚奇之旅。

2015年9月20日

研習心得-賽e趴II(E組)利用演示實驗的探究引導

今年(2015718日,在師大公館校區的賽EII,匯聚了對於探究教學有那麼一點兒想法與心得的教師,從早上共聚一堂聽聽陳文典教授、黃福坤教授怎麼講探究這檔事,分成五組在不同教室議課,也在這間迷宮似的大樓裡挖寶。
有幸在五個子題目中分到E組,與林宣安老師共同對「利用演示實驗的探究引導」這個題目做些授課心得闡釋,但是在這之前對工作坊的引言介紹中,還是再次強調這不是讓人目不暇給的大觀園,也不是做不完工作坊,不刻意強調動手做,而是針對演示實驗做更深一層的思考與批判。我所做的題目是「光碟氣墊船」的探究,讓與會教師討論操作過程中的取捨與抉擇,並且集思廣益將不確定的變因消弭到最小。
因此在一開始,就將所想表達的主題「探究演示」定位在教師應先思考、聚焦這堂課的教學目的、目標,才能決定哪一種素材才是真正想要的,也才能決定採用哪一種教學策略!也許各位手邊的素材很多,但是否適合即將教授到的單元,是有待商榷的,而且要檢視是否會帶來負衝擊。

由於不同的教學策略會帶來不同的衝擊層次,不同的素材也是左右了激盪的面向,如同具有多方稜角的石頭擲地有聲,碰撞之後的方向也是發散的,思考當然也會是發散的,因此從百寶袋中拿出怎麼樣的石頭,該如何丟、從什麼方向丟、丟往哪裡,最後該如何取回(收斂),都是選擇演示素材的重要考量。

可以採取的初步嘗試方案,就是針對課本中的實驗重新改良實驗步驟,去除干擾或設計不重複出現的因素,或者是拆解步驟,分離出想要給予的、強化的觀念,再從這個觀念,思考延伸實驗與挑戰性問題。
總括而言,先有決策,才有策略、方案、判準,也才能引導到你要帶著學生探險的方向。如果老師本身都不願意探險了,那如何帶領學生跨越藩籬,到課本以外的新世界瞧一瞧,也很容易就把學生突如其來的想法當成異教徒的思維,只是科學並非一言堂。

所以有心改變的教師常會遇到以下的問題:(一)去哪裡找好素材?(二)和科學遊戲有什麼區別?(三)學生要做什麼?你要學生做什麼?(四)怎麼決定要採取示範,還是人人有材料做的方式?簡略舉出這些一定會遭遇到的抉擇,因為探究過程中採取什麼方式,端視教師的抉擇與教室、問題情境而定,師生得隨時做「動態」修正,而不是把所有相關的探究相關名詞融入過程就算探究。
從心態轉變做起吧!從加入支持社群取暖到走出社群(走出不代表離開,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與批判),這是一段漫長的道路,但卻是不得不的改變。另外就是方向的改變,從單純地玩玩具進入到解構教具、形成教案的境界,公開發表讓夥伴來點出自己的盲點,才有精緻的一天。最後就是做法的改變,回歸單純初衷,常進實驗室,當廚師為什麼要怕進廚房呢?

2014年5月7日

研習資訊-2014年全國中學科學教育典範教學研討會


一、緣起
臺灣實施大規模教改迄今已十餘年,期間歷經多元入學方案、一綱多本的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綱要之修定、廢除高中聯考、推展小班教學、教師評鑑與教育會考的試辦、以及十二年國教的推行等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政策。這是一個時代轉變必經的歷程,但在改革的過程中卻也不斷的產生許多反對與支持的聲浪。因此,整個社會的氛圍與家長對於教育改革的期許和信任,逐漸轉變成存疑與不安,教師在專業領域的教學也備受質疑,此絕非社稷之幸,卻也讓許多中學教師慢慢開始走出校園讓社會看到教育界的努力,透過網路與媒體的報導,我們看到了許多中學科學教育界的希望在全臺灣開花散枝。

如果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或許我們也可以說「教育最強的力量在基層教師」!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許多教師專業社群在全國各地默默的付出,也凝結了一股讓臺灣科學教育向上的力量,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絕對不亞於教育政策對教學現場的影響,不但讓我們看到許多創新教學的實施,也看到了更多真心關懷孩子學習的老師,這股正向的教學能量遠超乎學校制式化的教學成效而更令人感到驚豔。

因此,在20141月,一群對科學教育充滿瘋狂的老師經過數小時馬拉松的對談,成立了「Science Educational Party(SEP)」暱稱「賽.E.趴」,SEP和九月的縮寫一樣,代表著學期與學習的新開始,也代表著另一股促使科學教育衝刺的力量正在基層教師中凝聚,蓄勢待發!

二、辦理時間 
103726星期六10~17

三、辦理地點
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講廳(高雄市鳳山區光遠路161號)
高雄捷運大東站2號出口

四、報名網址
http://goo.gl/sGbYGZ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3713日止
參加人數:250人,額滿為止

五、研討會內容說明 
1、本次研討會以自然科典範教學的經驗分享為主(包含理化、生物、地球科學與
  多媒體教學),不特別強調教具教材的製作與使用,而是著重在師生互動與教
  學經驗的傳承,期望透過現場老師面對面的對話提昇科學教育的影響力。
2、歡迎與會老師攜帶與教學相關的教具教材於課間時間一同分享。
3、本研討會為科學教師自發性的聚會,並未申請研習時數,分享教師亦無支領酬
  勞也無任何營利目的,相關辦理費用(包含午餐、點心、工作人員餐費、交通
  費、場地費等由與會老師共同分擔,預計每人收取新台幣200元整(現場收
  取,恕無法開立收據)。

2013年12月11日

研習資訊-雞雞X文文:日本九州教學參觀分享會



「嬌蒂 & 妹蕊」熱情的火山噴發、

充滿營養卻似看似不起眼的火山灰燼、

含蓄卻又充滿能量的九州教育三點式旋轉攻擊!

引言人:臺南市土城高中 黃慰華主任

分享一:臺南市南新國中 王棋俊老師

分享二:屏東市至正國中 邱彥文老師

交通資訊:
高雄市中正二路214號,高捷橘線文化中心站1號出口,前行50公尺。
旁邊有民營停車場,NT40/h

2013年7月9日

研習紀錄-科學同好會

從以前剛進教職時,總是渴望著參加動手做的活動,帶回一些由各種媒材結合起來的教具,把自己收集的東西和從研習中製作的成品做結合,每次有這種研習資訊的時候,都擋不了當時在偏鄉服務的我從山區跑到平地的衝動。當然,不是每次的收穫都滿滿的。
只要活動內容互動多、質優、流暢,那付不付費對有心人來說不是問題

相對於一些演講式的學術或宣導研習則是興趣缺缺,因為這一類型的資訊若是可以從網路上查詢到相關資訊,對於我來說,呈現出來的就只是演講者經過整理的資訊而已,和專家學者編纂的書本是大同小異的,只是多了簡報檔和聲音而已。既然這樣,我也可以從網路上找到我要的東西,差別在於肯不肯花時間,搜尋的功力高低決定了時間,而且不見得所有資料都要照單全收。如果研習像是學術發表,不能提供創見、讓學員反思的話,那就只是在消耗經費,這不全然是講師的問題,而需要中間的承辦人去了解講師的特質以及想辦何種品質的研習。

研習的重點不是在像海綿一樣把水分吸得越多越好,讓自己顯得有份量,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後設認知」這一塊,知道自己已經會的和仍然不足的地方,所以我會將研習過後的東西整理、吸收與再製,寫成心得筆記。
提出教學現場中的發現與疑問,再讓學生透過實驗控制與分析來解決問題
常常會發現做了比說了更有說服力,但需要有目標的引導

如果是有錄製影片的場合,過程中會先寫流程、方法與注意事項,因為那是第一手資料,邊寫邊思考,當下就能消化一點點。這時,錄影機及相機便顯得很重要,因為那可以彌補感官的不足、記憶的衰退以及找出被忽略的細節。即使過了一段時間,還是會把這些影片檔再拿出來複習,因為會有不同的心得。

隔週、幾個月,甚至是數年後,心得是不完全一樣的,甚至會發現當初沒有發現的點,所以這些影片都在光碟中一張張地保存好,研習文本也是一本本的分類排好。腦中會有索引,資料隨時找就有,量一旦多了,就會希望質的部份也提升。
 
分享的力量很大,但這是科學教育交流中蠻重要的一環
拋磚引玉的感覺常常會出現,也常常引出級數超乎你我想像的大咖

網路或研習上會遇到一種人,不管是年齡大還是年紀小,常常脫口而出「我早就會了!」、「很久以前就看過了」……諸如此類的話,這些在我個人聽起來是輕浮躁動的,接下來往往會在底下balabala……擾人而不自知。因為在覺得自己已經見多識廣的前提下,就已經宣告自己封閉了感官通道,受器可以吸收的質與量就受到限制了,跟自我了結沒什麼兩樣。

2013年3月24日

研習紀錄-光學-螢光花

在幾年前的一場研習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燈泡,它的中間不是燈絲,而是看起來全部黑黝黝的數片花瓣,也不只有單純的兩條金屬傳導線,而是以兩片白絨絨的葉片綴飾,至於其他的通電原理嘛,其實跟一般的白熾燈泡沒什麼兩樣,但是卻難以發揮照明的功能。
和一般的燈泡不同,裡面並不是螺旋狀或細條狀的燈絲
而是白色葉片與墨綠色花瓣的組合,是不是顛倒了呢?

一樣是熱致發光,也就是電流通過電阻時,由於自由電子與導線中的原子相互摩擦而產生熱,熱到一定的程度時便以光的形式散發,發射出來的光線顏色跟溫度高低有關,而這些因為能階月遷而散發出來的光能,傳遞到其他物質時,也在其他物質上產生吸收、轉化再釋出的過程。
外包裝上的圖文可以看出亮度只有3W,純裝飾用,製造廠商就在高雄阿蓮

原本暗沉的玫瑰花瓣在通電之後的顏色是粉紅色的,而白色葉片也會變綠色的

若是物體表面有螢光物質,總體亮度在眼中會更為明顯,因為除了可見光以外,連不可見光中的紫外線能量也會被吸收再以可見光的形式散發出來,所以比一般的顏色看起來更亮,怎麼知道的呢?其實做個簡單的驗證就可以,不過在之後的文章中會再介紹身邊的螢光。
至於實際的狀況則是這樣,得考慮所有進入人眼的光線刺激,效果因時因地而異
影響因素包含了背景光源及亮度再加上燈泡內部的光線

原本燈泡內部未發光時,反射進入眼睛的就只有環境中的背景光源,可以是直接照射或經過牆壁反射的自然光,也可以是日光燈投落的人造光,但變色效果不明顯。但是在花瓣上的燈絲開始發熱發光以後,額外強光的挹注致使花瓣在接收更多能量後,釋放出以不同能階間隔的能量,特定能量代表特定的頻率,進而產生特定的色光,所以花瓣顏色改變了。而葉子表面沒有燈絲,所以由燈絲上的光直接照射或經由花瓣間接投射之後的光,使得白色葉子轉變成綠色葉子。

這樣的感覺就好像經過風霜侵襲而耗盡本身儲存的養分能量,這朵即將枯萎凋零的玫瑰花,通了電給予能量的挹注後便奇蹟似地復活了起來,生機盎然。可惜的是,沒有通電時又慢慢回復到原本暗沉的狀態,不過仍屬應用科學原理及發揮材料特性的創意產品。

2013年3月9日

研習紀錄-光電二極體


一場台東大學林自奮教授在台南的能源教育研習中,看到了學員分享來自於日本的能源教具,標籤上標示作者為東京學藝大學研究所的Masafumi Watanabe以及Masahiro Kamata,是一種稱之為「Ene-Pick」的能量收割裝置。在這之前,高雄科工館研究員陳怡真老師也在她的FB上分享過這組光電能源轉換的簡易設計。
乍看之下是一個裝有金屬薄片的透明管
然而在薄片背後藏有玄機,但這個玄機卻是常見的電路元件組合

二極體有很多種形式以及廣泛的應用,其中若是主要以電能來產生光能的話,就稱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LED。最早的紅光LED是在距今50年前的1962年出現,之後因為需求還發展出各種單色光的形式。時至今日,除了可見光以外,還有能發出紅外線及紫外線的LED。用途從一開始的單一指示燈逐漸發展照明用途。

然而發光二極體如果能將電能轉換成光能,那能不能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呢?這其實是一體兩面,如果不考慮轉換效率以及儲能裝置的話,這確實是種可行的想法。所以看到這個再簡單不過的裝置,實在讓人佩服其創意。
裡面有金屬薄片、電容、電阻以及LED等三大電路元件
可以將LED收集來的光能轉換成暫時儲存在電容裡面的電能

電容是220微法拉第,適用電壓為25伏特,與LED纏繞在一起,不過前面有提到能量轉換效率的問題,所以並不是使用一顆LED而已,而是搭配了二顆LED,才能盡快對電容充電。LED的角色就好像計算機裡面的太陽能面板一樣,將收集的光能轉換成電能並提供給計算機運作,只不過現在是暫時將能量儲存在電容中。
裡面看起來似乎是紅黑紅色環的電阻,電阻值為2000Ω
 提供了限流的作用,讓從電容釋放出來的電流不致於過大

電容儲存的電能可以透過適當的電路讓電流攜帶而出,供做其他用途,但由於電容容量並非很大,所以能驅動的電子元件有限,使用的時間同樣受到限制。不過在教學上卻是一種很大的發想和刺激,偶爾逆向操作也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