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武俠劇時,如果要刮骨療傷或處理麻煩的傷口時,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道具:刀、蠟燭以及酒。刀就不用說了,標準的手術工具;蠟燭則是提供火焰的高溫,用來燒烤並消毒工具;至於酒,也可稱為水酒,都是看受傷的角色豪邁地喝了一口酒之後,用嘴巴噴灑在傷口上消毒,通常是以這一幕當作是古代外科手術的開始。
酒,其實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是乙醇的水溶液。其中乙醇的官能基(OH基)有使蛋白質凝固而產生性質的改變,稱為變性。另外,乙醇也能溶解多種脂質,所以可以溶解被覆型病毒上之脂質,進一步去破壞病毒內的蛋白質。雖然乙醇能有效地殺死細菌及真菌,但對內生孢子及無被覆型病毒就沒有效用。
這是無水酒精,也就是100%乙醇液體
當初買這一罐可不是用來消毒的,而是用來做非牛頓流體,想不到吧
在國中天然聚合物單元中,也曾經將蛋白加熱或添加硝酸,使其中的蛋白質產生凝固及顏色改變的化學變化,但是乙醇的消毒(殺菌)作用如果要發揮,仍然需要另一個夥伴-「水」的存在,因此,消毒用酒精的濃度並非100%,也不是濃度越高,效果就越好。
因為乙醇和水能互溶,所以想要將其中的水分消除得要加入吸水物質
例如添加生石灰之後,就會在其中形成沉澱,再進一步過濾即可
一般而言,細菌的細胞內部與生命有關的部位主要是由胺基酸所構成,可聚合成不同種類的蛋白質,並在細胞內以各種不同形式存在著,再由脂質所構成的膜作為區隔,使各區域內的蛋白質能發揮不同的功能,不至於互相干擾。就像一個室內空間用牆壁分隔成不同功能的房間。
而細菌的細胞膜為一種半透膜,有從外界選擇性地吸收物質進入細胞體內的功能,所以運輸可以分為主動運輸及被動運輸兩種。當細胞膜碰到高濃度(90~95%)的乙醇時,會產生凝固作用而變質,使細胞質與外界的溝通完全隔絕,其餘的乙醇反而無法進入細胞內繼續破壞胺基酸,所以當細菌細胞膜內的生命中樞沒有被破壞掉時,細菌便不會死亡。
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後,細胞內的代謝作用,會再生成新的細胞膜,或使原來的細胞膜又恢復原先的機能,細菌因而再度復活。這種現象就如同人類的皮膚受到傷害時,皮膚會再生一樣。死皮呢?拋掉就好囉~
如果使用體積百分濃度75%的乙醇水溶液,情況就大不相同。因為這個濃度下的乙醇水溶液,不會使細菌的細胞膜馬上凝固,當它和一些營養成分同時透過細胞膜而被吸收於細菌內時,乙醇和細胞內的細胞質產生化學反應,使得細胞質凝固而完全失去代謝功能,才算達到消毒(殺菌)的功效。不過「殺菌」不等同於「殺病毒」,所以使用稀釋過的乙醇溶液並不能直接殺死新流感病毒,但能有效清潔保健,提升免疫力。
乙醇是無色液體,和水很像吧
實驗室酒精燈用的是燃燒用的酒精,有時會添加甲醇替代
為了易於識別,往往會添加色素,以免誤用
但若乙醇濃度低於70%時,雖然也可以被細菌所吸收,但卻不能使細菌內部的細胞質完全凝固,於是降低了殺菌的效果,或是根本喪失了破壞性。此外,酒精與其他消毒用化合物(添加點茶樹精油有抗菌作用,若添加香茅精油則可驅蟲)存在時,能增強消毒作用,也就是降低細菌的存活率。
這是女兒出生時,幫她擦臍帶所用的藥用酒精
濃度為95%,要稍微稀釋一下
以藥局販售的500m l、體積百分濃度為95%濃度藥用酒精為例,使用時應該要稀釋成75%的酒精水溶液,裝在噴霧容器裡就可以隨身攜帶,如果沒有蒸餾水,可以煮過的冷開水代替,簡單又實用。
提供一個簡易的計算方法,可以用0.95乘以500 ml後再除0.75,得到的稀釋後體積為633.3ml,也就是另外要加133.3ml蒸餾水來稀釋。這樣可以完整的稀釋一瓶藥用酒精,不需要再量一次藥用酒精的體積,也不用分裝。再一次強調,一定要用純水(煮沸過的冷開水或蒸餾水)才行。
乙醇的沸點低、揮發性強,所以不使用時要封緊瓶蓋,最好在瓶蓋處再加一層塑膠膜,可以避免其蒸氣散逸。加上其燃點低,需遠離高溫及火源,盡量放在陰涼處,更不允許在空氣中直接噴灑高濃度酒精,若附近有人點火,恐怕會有灼傷的危險。這種危險的事絕不能在自己家做,不過應該可以在校長室做吧?
最重要的是,藥用酒精也是化學藥品的一種,千萬不要囤積,最好用多少買多少。95年時,我曾經向學校內的校護要過一瓶500m l、95%濃度藥用酒精用來做實驗,沒想到看到保存日期(92年)及製造單位(公賣局)後,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因為不小心還瞄到還有好幾瓶未開封的陳年藥用酒精放在鐵櫃底層中哭喊著要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