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懷舊童玩材料多取自於生活相關物質,像是棉線與木板等等,都能經過巧思而讓價值提升許多。以往的造型或許沒有這麼多樣化,也許只是敲敲打打之後的成品,但是探究其原理,卻又是熟悉到不能再熟的簡單科學應用。現今的玩具為了吸引消費者的青睞,多了許多包裝與造型,但原理卻可是一點都沒有變呢!
話說以往國軍戰技訓練中的五百障礙有「爬竿」這一項,對一般人來說已經不是件簡單的事,不但雙手要有力,雙腳更要夾緊,正向力越大,摩擦力才能越大,也才能順利向上攀升。用鐵竿爬都已經很難了,更何況是用繩子呢?
然而這隻名為Climber(向上爬的人)的木偶的雙手雙腳早已架在棉線上,有點兒像烤乳豬的態勢令人發噱,但是它可是活動力超強,不甘留在原地,只要拉動棉繩,木偶不但可以一步步向上爬,而且又可以隨時停止呢,多高的高度對它來說都是小Case,攻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首先,棉繩有一端是固定在固定位置的,木偶的雙手間隔比較窄,提供的摩擦力較大,是向上攀爬的關鍵。彈性繩從脖子套柱後,再從雙腳之間的孔洞穿過去固定,也因為彈性恢復力,所以平時木偶的姿勢都是手腳靠近的,伸展不開。腳併攏時,在踝關節處仍有一隻小木棍,供棉繩伸展時滑動用。
當向下拉棉繩時,木偶雙手間的繩子會向上滑動,而雙腳的部分則是因為棉繩穿過木棍之後,在腳上的出口呈現將近90度的曲折方向,使得棉繩與雙腳孔洞較為緊貼,接觸面上的正向力便增加,形成的摩擦力也較大。所以當身體伸展時,只有摩擦力相對較小的雙手會滑動,此時雙腳卻固定在繩上。
肢體伸展到極限後,木偶受彈性繩的彈性恢復力大增,使得木偶準備回到原有姿勢,此時因為腳上的孔洞跟棉繩之間的接觸已經減少,摩擦力也變得相對較小,所以在雙手固定不動的情況下,雙腳才能順著孔洞向上收回。
於是一上一下地交替移動,先是手向上爬,再來是雙腳向上縮,木偶就因為手腳間摩擦力的差異而向上攀升,而且不論是拉動上方的繩子或是下方的繩子都是同樣的運動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