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三年前的一場教師研習中,和順國中孫培明老師分享了一個視覺暫留的想法,就是把視覺暫留的圖片黏在馬達上,利用通電後的馬達軸心快速旋轉來達到畫面變換的目的,效果不但不錯,而且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原本小而美的彩色圖案是為了配合馬達的軸心長短而設計
我把它影印放大,人手一份,能在比較大的軸心上操作
不過,如果要拿給全班實作的話,每人一個馬達、電池加上電池盒對教師來講會是個負擔(不論是金錢還是重量)。若是分組觀察,雖未嘗不可,但也沒有了動手操作的過程,形成純定性非定量的活動。
所以我的思考方向就朝向讓每個人都能操作的目的前進,不但人人能操作,而且希望學生們能帶回家讓其他人玩,把這樣的刺激從教室中延伸到學校外。正思索著它的構造時,腦海中不時浮現出籠中鳥的畫面,畢竟那是個經典的演示實驗圖案,在圖案上下兩端各打出一個小圓孔,分別繞上橡皮筋,旋轉數十圈後就可以看到視覺暫留的現象了。
像是各個科學園遊會出現的版本,或是教科書出版社的生物習作後面的附錄圖案,無一不是上下各有小圓孔的設計,所以我有一副撲克牌,也用打洞機鑽了洞。我一直很納悶的是,一定要這樣做嗎?怎麼樣才能在操作上更方便一點,而不是接受原來的做法,需要花時間加上五指並用才能完成旋轉橡皮筋的前置作業。
我……還是覺得好麻煩哪!每次操弄時都需要花蠻長的時間在讓橡皮筋轉圈圈上,然後就只有享受那幾秒鐘的快感,所儲存的彈力位能一下子就被釋放光了,接著就是完全重來的動作,畫面雖美,但反覆操作過幾次後,橡皮筋雖然不至於疲乏,不過疲乏的層面卻在心理。
所以一定要跳脫原本的設計,環顧身邊的工具箱與材料盒,正拿起一旁烤肉用的長竹籤時,我想到了!何不讓竹籤就當作轉軸呢?這樣就可以取代橡皮筋了!而旋轉動力呢?雙手萬能,也就是回到以往的獸力時期,呃……人力時期。
做好的成品就像這樣,簡單易上手,不用教都知道怎麼玩
轉軸用的竹籤長短可以配合不同的年齡層而取捨
既然是轉軸,就要設定在圖案中間,這樣轉起來才會對稱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很多人沒做好這一步
後來,在專為小朋友設計的科學營課程中偶爾會加入這一項,因為在操作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他們的血液流到哪裡去了。一般的狀況是,先拿到材料的小學員們等不及講師講解完全部的製作步驟就已經開始動手了,本來應該留在腦部的血液這下子全流到手部了,所以圖案版紙、竹籤和膠水三者會迅速合體(日本動漫看太多?),唯一會出現的麻煩是他們在黏合時把竹籤的位置擺錯了,應該是正反兩面的圖案正中央,而不是版紙上海獅與球的中間。
後來在高雄市科學園遊會上也有看到相似的設計,所見略同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