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伽利略溫度計是由一根長直的玻璃管構成。一端開口,另一端有個容易被加熱的空玻璃球泡,玻璃管中有水柱。當環境轉熱的時候,由於玻璃球泡內的氣體膨脹程度較大,使得球泡內部壓力增大,而將玻璃管中的水柱向下壓,水柱就會下降。但是,這種「開放式」的溫度計不僅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也會因為大氣壓力的改變而受到影響。所以當初的設計上並不完善,因此現今的溫度計都是「封閉式」的,以免受到大氣壓力的影響。
在筒身底部的浮球,每顆的顏色都不一樣
這是為了美觀,所以浮球外觀製作成水滴狀,很像DQ系列的史萊姆
有的浮球是浮著的,有會沉到底部
但是筒子的大小一次只能讓一個浮球通過,因此浮沉的先後順序是固定的
管中的浮球同時受到重力與浮力的作用,重力向下而浮力向上。根據力的合成的觀念,方向相反的兩個力量合成時,如果大小相等,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就會形成合力為零的狀態。也因為合力為零,所以浮球會靜止在液面上或液體中。但若是向下的重力大於向上的浮力,那麼物體就會一直下沉到容器底部。
每顆浮球下面都掛了一面金牌,牌上標示著溫度數值看到數值
就能知道室溫大概是多少
那麼浮力的計算又可以往前推到阿基米德當初歷史性的裸奔(請自行想像,我對男人的這種行為沒多大興趣),而後經過量化的數學公式便成為「B=V物沉*D液體」。中文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等於物體沉在液體中的體積乘上該液體的密度」。
市售伽利略溫度計的運作原理跟熱脹冷縮脫離不了關係。而體積的變化,當然也跟密度變化息息相關。整組溫度計最主要的改變,應該是玻璃管中的透明液體的體積與密度。當環境溫度上升時,透明液體受熱膨脹,密度較之前為小,使得給予浮球的浮力也變小。但浮球的重量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所以浮力變小的浮球就會開始往下沉。
想知道溫度讀數,就要觀察筒身上端的浮球堆裡的最下面那一顆
例如現在的標示溫度就是攝氏26度
沉在底下的玻璃浮球均為重力大於浮力的最佳例證
玻璃球脹縮的幅度應該盡可能小一點,避免因為體積的變化而影響浮力
國中理化的入門,往往是從實驗室開始介紹儀器的使用與基本測量,然後進入到物質密度的觀念。新手理化老師常常會快速地帶過去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是一個不變的值。」專心認真的學生就此誤會密度是恆常不變的;不專心的學生反而不會受到影響(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我們該告訴學生的是:「所有不變的狀況,是有條件和限制的。」因為溫度升降會造成物質的體積變化,壓力同樣會成為狀態之間變化的難易關鍵。密度並不是因為它是特性所以不會改變,而是必須在相同的條件下,這個說法才能成立。
同一個環境中,大小溫度計所呈現的溫度卻不一樣
左邊大溫度計是攝氏24~25度,右邊小溫度計是攝氏28度,怎麼會差這麼多?
浮球本身多多少少也會熱脹冷縮,所以選用的材質最好對溫度變化的敏感度低
浮球中的有色液體量是用來造成重量的不同,因此微調後的些微差異顯得格外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