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生活科學-能量轉換-太陽能小夜燈


最近手邊的太陽能電子計算機壞了,所以把裡面拆開來看,想要把裡面的太陽能板留下來。不過拆到一半,不小心讓它的半導體薄膜和玻璃分家了,所以等於是毀了一塊便宜的太陽能發電板。

看到毀了的發電板,就想到之前曾經到位於台南科學園區裡的茂矽參觀,還獲贈一頂太陽能風扇帽,就不得不提到位於園區內的路燈也是利用相同的機制來運作著,只要有光就能發電,所以連家用熱水器使用太陽能發電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
為了敦親睦鄰,園區內的科技公司都要提供一些材料來綴飾環境
所以除了高一點的路燈以外,還有這種人行道旁的夜燈

半導體如果是純度很高的結晶,像是矽、硒、鍺等元素或是硫化鎘、砷化鎵等化合物,那麼電流幾乎沒有辦法在晶體裡面流動,不過只要加入一些其他物質,電的流動就會順暢許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矽。

矽的原子序是14,根據價殼層理論,最外層的軌道上有四個價電子可以跟其他原子共用。矽原子彼此之間是以共用電子的型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穩定的共價鍵,也因此沒有多餘的電子可以形成電流。
這麼大的板子上共分成20個區塊,這在市面上可是高單價的東西
底下接了一組電燈和電容,可以在夜間將儲存的能量釋放出來

不過若加入擁有5個價電子的磷(原子序15),這時矽原子與磷原子共用的電子對共有四組,等於是多了一個電子出來,而且是一個可以自由移動的電子。當電壓加諸於上,多餘的電子就會因為電動勢的驅動而形成電子流,像這種會釋出電子的半導體組合稱為N型半導體。

反過來說,若矽元素加入擁有3個價電子的硼(原子序5),這時矽原子與硼原子共用的電子對只有三組,等於是少了一個電子可以結合而形成電洞。當加上電壓時,電洞附近的電子對會斷掉,其中一個電子會朝電洞靠近,斷掉的鍵結處則會形成一個新的電洞,然後一直重複不斷地形成新的電洞,就好像電洞一直往負極移動一樣。像這種會形成電洞的半導體組合稱為P型半導體。
晚上的情況就像這樣,提供用路人和駕駛人辨別道路方向
為什麼我會拍到這種照片呢?因為要看學生晚自習到晚上九點啊~

太陽能電池就是利用N型和P型半導體結合的方式所製成的。當光照到結合面後,電子和電洞會從PN結合面當中的矽分離出來,電子會朝向N型半導體移動,而電洞會朝向P型半導體前進,各自向不同方向移動而在兩端形成正負極,再使用導線將正負極結合,電流便會在導線中流動而形成光能轉換成電能的現象。
這樣的能量轉換模式對夜間的園區道路而言是還不錯,至少詩情畫意些
但是冷光目前還是很難取代路燈的照明

目前的太陽能電池的限制仍在轉換效率的問題,這是極待突破的關卡,不然可以利用的能源還是有限的,加上面板面積與日光照射角度的限制,都是太陽能目前只能作為輔助能源的主因,這也是能源教育中一定要提到的議題,不能只是玩一玩太陽能玩具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