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5日

生活科學-運動學-彈珠檯(遊樂場的你在玩還是被玩?)


2010年帶畢旅時,到了一個號稱「三六九」之一的文化遊樂園區,拍完團體照看完開場舞蹈表演後,交代一些安全注意事項就讓學生自由活動。不像以前的追求快感,現在我到遊樂場中,不會想要去玩太過刺激的遊樂設施,頂多坐坐旋轉木馬或小火車就當做是到此一遊了。

不過,在到處走馬看花之際(其實也隨身帶著掃描器-眼睛),還是會看到一些與科學沾得上邊的東西,例如室內遊樂場一旁所附屬的童玩區,有套圈圈、彈珠台,還有丟沙包擲準等三項需要另外付費的遊戲。小時候到夜市一定會玩的彈珠台當然是我的首選,不過可不是準備掏錢,而是先觀察!
彈珠台的鐵釘安置及規劃上有特殊設計,不過沒有任何機關
一旦將彈珠推打出去,剩下的就是靠運氣了

遠遠的看,規則是和夜市差不多,是以累積分數來換獎品,而檯子是手持木板推彈珠的古老形式,只是只有四顆大彈珠,想要累積到高分並不容易。而且推個四次就要30元,如果小朋友想要玩,我一定「動之以理」加以拒絕,還好今年帶家裡的小朋友去同一地點遊玩時,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鐵釘的排列由上而下就好像兩個圓圈、一個三角形和一幢房子
彈珠推出去後,會先繞外圍的軌道一圈再進入中間的洞洞區

理由很簡單,因為不靠近看還好,仔細一瞧便快昏倒,而這正是陷阱所在。將剛剛的照片放大來看,檯面上的那間房子,屋頂有一個150分的洞,屋子中間有一個200分的洞,左右的屋簷下有300分的洞,很誘人對不對,一般來說都會想盡辦法將球送到這幾個地方,獲得高分才能換到比較優質的獎品。
這就像薑餅屋一樣,看起來甜美,但其實就是誘人的陷阱

就跟日本人玩柏青哥(小鋼珠)一樣,厲害的人會先觀察障礙物的分佈、鋼珠的運動軌跡與拉霸出現頻率,達人級的玩家都有這種神乎奇技的功力。我不是達人,但仔細想想,這些所謂的高分區,「真的進得了嗎?」

學過反射定律、動量守恆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看得到吃不到!在重力與慣性的作用下,有誰可以告訴我150分、200分、300分這些洞怎麼進?我真的想不出來啊~

別以為這是現在才出現的情形,其實這在以前那個打彈珠兼賭香腸的年代就有了。之後在某個收集很多懷舊童玩的台南乳牛牧場裡,而且規則還一樣,彈珠台內銅釘的排列形式也差不多。
同樣是圓形、三角形和山線型態的排列方式,而且都是四顆彈珠的挑戰
原來以前就有這種檯子和規則

不過底下的獎品可就不是絨毛玩偶那麼簡單
以前的阿伯會推著車到人潮多的定點或沿途烤香腸,還不乏想試試手氣的民眾

同樣的,高分的洞也是很難進的,而獎品分數的分布也有經過非正式的機率統計
70分以下兩條香腸,反倒是130分以上只有一條,也就是說打低分也不容易

同樣的遊戲區裡,也有這一個投圈圈的攤位,但是乏人問津。除了夜市普遍有這種娛樂以外,所使用的圈圈大小、重量也和大家所熟悉的不一樣,所以丟起來的手感絕對有差。
因為沒有人玩,所以我就拍張遊戲攤位全景
丟圈圈的方式最好是邊前進邊旋轉,讓角動量和轉動慣量盡可能維持不變

不過,仔細一比對,圈圈真的比夜市的小了很多
而且圈圈的內外徑差異大,就好像甜甜圈般的厚實感

其實圈圈的內徑很重要,因為想套進瓶口,非得實力加上運氣不可。實力的部份是能否應用運動學原理,運氣的部份是力道拿捏和丟擲技巧,這些天時、地利、人和都能搭配起來才能順利套進。只不過,內徑這麼小的圓圈想要套進差不多大小的瓶口,這種遊戲還是看看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